“音乐创作”时代,创作者脱离现实、闭门造车,走不出“艺术小天地”,剧本一定肤浅浮躁。著名话剧编剧宗福先指出,现在戏剧题材比较单一,90%的文艺工作者都避开现实的尖锐矛盾和复杂的社会生活,寻找安全、保险、离当代比较远的题材。著名越剧编剧吴兆芬则认为,戏剧单一和老化问题不仅表现在创作人员的年龄结构上,也表现在作品单一和视野不够开阔上,特别是眼下一些上海本地年轻编剧原创剧本,急需补充文学素养。
为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促进上海戏剧原创的繁荣,上海文艺界各专家汇聚一堂展开集体“会诊”,为困扰上海戏剧界的“剧本荒”“人才荒”寻求解决方案。戏剧创作,力度和成果均难以和前些年相比:近两届中国戏剧节上,上海成绩平平,唯有越剧《秋色渐浓》及话剧《梅兰芳》获奖此次征稿限定电视电影剧本(电影剧本)格式,字数为3万~4万字,题材不限。鼓励以安徽、合肥的现代化进程为背景而创作的电视电影剧本,弘扬民族和时代精神、“三贴近”并适应电视电影制作需求的题材。特别鼓励创作系列电视电影作品。
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应该能够获得掌声、引发思考,然而,上海数年来已鲜有原创作品能达到这样的要求。专家认为,原因之一在于近年的戏曲演出常刮“定向创作”风,滑稽界尤甚。这些作品虽有演出场次,却难免有情节牵强附会、人物性格不真实的缺点。这种对具体政策的图解宣传有损艺术创作,不仅难获观众认可,更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剧团的原创能力,不宜提倡。去年,北方昆曲剧院的新作《红楼梦》来沪,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享受。这也让许多上海专家反思:正是缺乏全新的创作理念,缺乏对当代观众审美的正确认识,让上海音乐创作歌曲推广如此优秀的创作题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