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工作室专业的音乐制作人,观众及业内人士对庾澄庆身份认同感的转变,是《中国好声音》的另一种影响。“我是不太去算命的人,可很多时候,你又不得不相信生命中有一些东西是经过安排的。”比如当评委,哈林一直认为“评委无用”,“要我毒舌,可是这些年轻人唱得挺不错,比职业的差,但比一般人好很多,我毒舌不出口;可是你要我说他好,我也说不出来,因为他还不够好。”这种人性又符合逻辑的个人观点,促使哈林推掉了大陆和台湾的很多选秀节目,直到《中国好声音》。在哈林眼里,“好声音”与其他选秀节目最大的差异就是,评委并不是单纯的评委,升级为导师之后的评委,在节目中能够与升级为学员的选手们有着更好的互动,对选手而言,也是更好的帮助,“导师嘛,就要负责这个学员之后的发展路数,要选定之后他所有选歌的编曲和表演方式,这是一个能够好好玩音乐的过程。”
光华路上的一间小酒庄内,庾澄庆就着奶酪,一口喝掉了大半杯红酒。他穿着一件款式极其普通的灰色套头衫,说起话来语速颇快。我们的采访免不了提及“好声音”,尽管它的余波正慢慢消褪,但庾澄庆依旧逻辑清晰地为我们指出了“后好声音时代”,他和他的学员们的发展路径。那一刻,他跳出了舞台上活力四射的表演者,跳出了评委和导师身份,以一个过来人的姿态,重新解读关于音乐、关于人生的种种。
学员与导师共同成长,这是哈林对《中国好声音》的最终定义。一开始,作为评委的哈林要有独特的耳朵,在盲选阶段不错过任何一个好声音,因为他相信他能看到好的、精彩的、独特的部分;到最后,导师和学员就都要一起进行调整。哈林要让喜欢吴莫愁的人一直都喜欢她,还要让不喜欢她的人开始喜欢她。
所以,机缘造就了哈林与这些年轻选手接触的机会,也造就了选秀节目的升级,“很多事情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酝酿了,只是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而已。”作为一个过来人,哈林在台湾主持《超级星期天》时就经历过这样的过程,他笑道,“大家不认识我不熟悉我不了解我,这些都没有关系,时间可以证明,时间也终将会把你的属性展现。最重要的是,你要熬得过去。”
我要给你则是庾澄庆和爱徒吴莫愁在“后好声音时代”的首个尝试。哈林说,“出新”并不一定意味着“推陈”,在做伯乐的过程里,他个人的音乐观念也得到了不少的刷新。哈林形容吴莫愁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就像贝壳和珍珠,“贝壳需要外界丢进一个东西到它体内去,才会产出珍珠,如果没有外物的刺激,它不会有化学反应。”而吴莫愁,恰好是刺激哈林产出珍珠的礼物,她对歌曲的理解和她擅长的演唱方式,刺激了哈林创作出这首歌,“《我要给你》包含了哈林的风格,也体现出了吴莫愁的长处。”
中国好声音其实是一个醍醐,我被灌顶之后,意识到接下来我要做自己有信心的音乐,不会再像过去那样,为了发片而发片。”在争取质量、广泛吸收素材的过程里,这是哈林体验到音乐乐趣的方式,最终,也能为整个音乐市场负责。后好声音时代,庾澄庆的属性还是不变的三个字:音乐制作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