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制作剧是都市文化的象征,音乐剧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深深地打上了市场的烙印。我们现在的都市化程度、工业文明程度、消费市场的成熟程度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都远远不够,缺少消费音乐剧的气候和氛围。这也是为什么像北京、上海、广州那里有伴奏制作的地方。工商业发达、和西方文化交流较多的城市,需要担起音乐剧市场探路者的角色。
明星可以为一部成功的音乐剧增光添彩,但无法挽救一部不成功的音乐剧。相反,一部成功的音乐剧可以制造自己的明星。音乐剧是舶来品,有人套用“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主张创作“民族音乐剧”,现在也有不少加入中国音乐曲调、民族舞蹈样式的民族音乐剧实验。这恰恰是一种不自信的心态。现在音乐剧界有英国音乐剧(伦敦西区)、美国音乐剧(纽约百老汇)的说法,二者在创作手法、风格把握上确有不同,但这里均没有引入民族的概念。我认为我们不妨就用“中国音乐剧”的说法,可以讲述中国故事,表现中国文化,但“民族化”不该成为不专业的逃脱借口。
音乐剧的关键应该是讲故事,它通过音乐、舞蹈、美术、戏剧表演来叙述剧情,感动观众,雅俗共赏,一切都围绕讲故事而展开。现在中国的音乐剧对于这一本质还缺少深刻的理解。有意思的是,前不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讲过这样一句话:“我没有做什么,我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莫言讲的故事真实动人,讲了很多大家不知道的事,吸引了全世界的读者。音乐剧也一样,中国其实有成千上万的好故事,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做成音乐剧,流行音乐是造星产业,再加上现在有众多的选秀节目在催生新人,使得一大批演艺人才从拼唱片转向了拼舞台。国内某些音乐剧一上来就打著名歌星的牌子,想靠明星拉票房,但对音乐剧来说,驻场演出的长期性是考验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这显然不是明星效应一哄而上可以解决的。
培育市场至关重要,但艺术市场靠什么培育?我认为,一是作品,二是市场运作。普及和培育市场需要那些质量高、口碑好、能吸引广大观众的作品,就像我们普及交响乐,就必须要用贝多芬的作品,因为它最能代表交响乐这种艺术形式的精华和精神。我们现在还处于开拓音乐剧市场的初级阶段,当很多观众还不知道音乐剧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就更要用经典的、最能让人感受到音乐剧魅力的作品来进行普及,用它们来打开音乐剧市场的大门。至于市场运作,这些年上海大剧院组织了若干个音乐剧推广小组。
中国强大的音乐制作团队——吴颖音乐工作室:www.wyab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