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工作室歌手选秀季再度拉开战幕。观众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新秀辈出,但中国距离“流行音乐大国”依然遥远。继去年《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电视综艺节目走红后,今年又有《中国梦之声》、《中国最强音》等一批新节目在全国数十个大中城市展开预赛,而央视主办的第十五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也备受瞩目。
在音乐领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学校教孩子学习至少一件乐器,不一定是古典乐器,而是电声类的现代乐器。即使不会演奏,大部分孩子在学校里也慢慢学会了如何去欣赏流行音乐。音乐节目主持人王昕认为,比照两国对年轻一代流行音乐素养的培养机制,中国与瑞典相比仍有差距。在中瑞两国流行音乐创作者眼中,中国流行乐坛的产业化程度还不够充分。比如,在瑞典已经形成了大规模作曲工作室作词曲原创者、制作人、MV导演以及硬件设备一流的录音棚。瑞典目前音乐产业相关从业人员超过10万,几乎每9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与音乐产业相关。
尽管每年通过这些大赛脱颖而出的歌坛新秀不下数十人,但近年来国内流行音乐创作和制作依然乏力,庞大的内需市场与流行音乐的原创能力不成正比。虽然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贸易国,但流行音乐产品出口在世界范围的排名依然十分靠后。在我国核心文化产品的进出口统计中,尚没有流行音乐的单列项,但从声像制品看,其出口占比也远落后于印刷品和视觉艺术品等。
中国和瑞典两国音乐人在上海展开了一场“产业对话”。作为世界流行作曲工作室乐坛的“后起之秀”,瑞典自1998年起跻身世界音乐出口的前三甲,仅次于美、英两国。近年来,瑞典音乐人也瞄准了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音乐消费市场,并希望探索与中国音乐人合作的渠道。“音乐瑞典”文化机构首席执行官伊丽莎白·维德隆德告诉中国同行,瑞典音乐产业取得了一些成果,除了政府制定“天然”的外向型音乐产业政策外,发达的音乐教育体系、公共财政的支撑以及缜密的音乐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都很重要。
中国“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世界音乐传播平台负责人杨磊说,仅依靠歌手、乐队和演出场地提供者三方,很难培育出一条完善的流行音乐产业链。一方面中国国内流行音乐产业化的动力仍待激发;另一方面,包括乐团创作等在内,中国音乐人不能过于封闭在“自我”的氛围中,而是应该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的艺术趋势。包括瑞典音乐人在内的不少海外同行提醒中国音乐界,音乐工作室在培养明星艺人的同时,应着重致力于维护音乐领域的知识产权。“这是鼓励和保持原创活力的内生动力。
本文链接:http://www.wyabc.com/news_show_2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