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推出了徐景新的协奏曲作品音乐会。由王永吉指挥的上海文广民族乐团,音乐工作室成功演绎了徐景新横跨四十年的民族器乐作品,原创歌曲制作包括云锣协奏曲《钢水奔流》(1973)、扬琴协奏曲《春夜喜雨》(1993)、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2002)、钢琴协奏曲《一江春水》、古琴协奏曲《大江东去》(1979)、二胡协奏曲《西施》(2003)、民族管弦乐队协奏曲《2002》等。
他在1973年与李作明、黄启权共同创作的《钢水奔流》,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看都有着浓厚的“文革”遗风,今日听来让人唏嘘感慨。为了模仿炼钢的热火场景,大胆启用了铜锣作为独奏乐器,但在在音响上远未能与乐队形成抗衡之势,这倒是那个年代“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真实写照。随着扬琴敲出《春夜喜雨》的主题,更将人的记忆拉回1993年。这部作品是在第15届“上海之春”上首演的,那一年参演“上海之春”的大型民族原创歌曲制作作品仅两部。再看今年“上海之春”的民乐舞台,早已是一片春意盎然的繁盛景象了。民族管弦乐队在各个层面均存在很多问题,并且至今未获妥善的解决。
1966年,徐景新从上海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毕业。与他同班同学、同时毕业的有金复载、刘敦南、林华和奚其明。徐景新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他为《苦恼人的笑》、《小街》、《烛光里的微笑》、《还珠格格》等影视剧的配乐,成为一代又一代人耳中挥之不去的旋律。他的影视音乐创作值得称赞和学习,他笔耕不缀的认真精神令人敬佩。
若是用锣鼓喧天的火热场面,可以掩盖某些缺点。然而徐景新的音乐属于江南细软的柔美风格,偏爱拉弦乐和弹拨乐的精巧对位,所以这是见真功夫的地方。同样作于70年代的《大江东去》,是徐景新与陈大伟、陈新光合作的,是古琴与民乐队协奏的开山之作,龚一用自己的修身之器与乐队展开对话和交融。笔者以为在江南民乐中,小重奏最佳,独奏次之,大合奏效果再次之;但若是大合奏辅以独奏的原创歌曲制作曲,反而容易出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