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的创作初衷并不是为参加全国村歌赛。当时,山南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任务,投入专项资金邀请区内外文艺界专家及知名人士,创作了十余首曲松歌曲,计划制作成CD和DVD音像制品,录制歌曲工作室为广大干部群众免费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觉嘎说:“巴桑是拉萨市堆龙德庆人,堆龙与山南曲松的民乐曲调有一定的相近之处。
巴桑声音甜美,演唱风格具有很浓厚的卫藏风格,所以当时我向山南地区建议让巴桑来演唱这首歌曲。”江村民对邱多江赞美的歌曲,用汉语演唱不太恰当,就把敖超的《故乡是邱多江》翻译成了藏文。原本,觉嘎老师想让一位学习作曲的学生历练一下,结果不尽如人意,最后由自己为其谱了曲。
“在成都录歌时,巴桑录音时没唱准一个音。我后来在听母带时发现了问题,就跟山南的人说,可他们却不太在意,说就一个音没啥大关系。但我不这样认为,一个一个音构成一首音乐作品,每一个音调或音符不可或缺,录制歌曲工作室制作着一个音乐作品的完整性。”觉嘎说道。后来,在觉嘎和演唱者巴桑的极力要求下,巴桑在拉萨又重录了一遍这首《故乡是邱多江》。
觉嘎告诉记者,《故乡是邱多江》这首歌曲整体音域不宽,也就是说高音不高、低音不低,适合普通大众演唱。歌曲具有典型的山南地区的民歌风格。“创作这首歌曲时,在素材延伸、发展、递增上有我很用心设计的专业创作手法,带有民歌性质,又显不出嫁接痕迹。这是一种最高的创作理念,自然、朴实无华,很像民歌,有较好的亲和力,能够在最短时期内被普通大众接受、传唱,我想这首歌曲就成功了。”
觉嘎说,《故乡是邱多江》是用真挚的感情、朴实无华的词藻以及演唱者最接地气、最具优美的歌声,赞美了家乡邱多江的美,还有乡民对她深深的眷恋之情。山南地区把本地区的文化与地域人文通过音乐的方式传播出去,这样的做法值得借鉴。记者了解到,录制歌曲工作室这首歌的词作者敖超一直在西藏文化部门工作,曾先后创作出了《哲古草原》、《记忆陈塘》、《父亲的西藏》、《如歌羌塘》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