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中国好歌曲》正式进入“主打之争”阶段。在“好歌曲”导师,同时也是节目发起人的刘欢看来,“24小时极限创作”更像是一场摸着石头过河的大胆冒险:“怎么下手都不知道,就是先把这个事首肯下来。”现在,音乐原创歌曲这一场原创音乐的“饥饿游戏”,才刚刚迎来它的检验。
与第一季时的赛制不同,第二季中新增了24小时极限创作环节,学员将在“小黑屋”式的密闭空间中禁闭24小时,创作一首符合导师命题的全新原创歌曲,来获取通往“主打之争”的门票。2月13日刘欢组24小时限时极限创作的节目播出后,各方评论纷至沓来。
《中国好歌曲》导师兼发起人刘欢承认,一个在一天之内写出来的作品跟一首反复打磨的作品是不能比的,但“限时创作”的考核形式却是这档节目的必经之路。在第一季《中国好歌曲》时,节目组曾采用同一首歌重新编曲、再次演绎的方式,音乐原创歌曲来起到“推歌”的效果,但刘欢发现他们的努力似乎有点“跑偏”:“节目变成中国好编曲了。”
对于这样一种史无前例的音乐真人秀模式,有人认为“够狠”:“对学员来说,不仅仅是创作能力和体力的挑战,心理素质佳者无疑胜算更大”“有种饥饿游戏的感觉,可以考出好的音乐人”。有人认为这是一场无聊的音乐“高考”,谴责时间的限制也会限制艺术家的灵感:“音乐一定是由内心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东西,而不是关在黑屋子里憋出来的!”
早在节目播出两周前,在录制现场担任“好歌曲”媒体评审的乐评人卢世伟就曾发出质疑,“24小时极限创作”中学员呈上的作品,大部分与他们之前经过长期打磨的盲选作品之间形成了比较大的落差:“音乐原创歌曲创作本来应该是一个自由创作的过程,在命题性创作之下,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交出很好的作品,现在我们这个节目重点是要推中国好歌曲,我们希望听到更多好的作品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