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相伴的李百华并不满足于此,“演奏员就像体育运动员一样,到了一定年龄体力就跟不上了。演奏员的生涯不可能到七八十岁,但是搞创作却能永久地从事音乐工作。”在歌舞团工作了五六年后,李百华有了一个学习指挥的机会,“我是军人家庭出身,带有军人说一不二的性格,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到最好。”中途转行的李百华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他前往上海音乐学院进修时,“当时班里就我一个学指挥的,3个老师给我一个人上课,当年的培养力度是现在没法比的。”
学成归来后李百华迅速进入指挥的新角色。从琵琶演奏跨越到指挥已经是一次挑战,但对于音乐孜孜不倦的追求,让李百华再次把迈进了作曲领域,并且大放异彩。“指挥需要懂作曲、配器、复调、作品分析等,我特别喜欢作曲,在学校里就愿意跟学作曲的人待在一起。”1990年,李百华窝在30平米的房子里,蹲在小板凳上创作完成了《春》《春来了》《乐》,他与朋友笑言,“宅宅何须大,聊聊出大作。”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百华与央视春晚结缘,这让其作品的影响力从业内一下子扩展到全国范围内,家喻户晓。1994年,受电影《少林寺》的启发,李百华创作了融合武术、舞蹈、音乐于一体的作品《狗娃闹春》。当时作品参加星光奖评选,鞠萍、董浩等几位评委连夜把节目给春晚总导演郎昆过目。“当时春晚彩排已经进行了好几轮,节目突然插进来,大家的反对意见很大。但导演组的十几个人看完表演后,当场拍板说:进!”就这样,《狗娃闹春》登上了1994年央视春晚,该节目开创了武术配音乐的先河,并且一举拿下当年春晚歌舞类节目唯一一个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