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词作者熙明朝鲁这样说道,“歌曲创作之初,我们几进几出沙湾,爱上了这里的一片山水。觉得这里灵山秀水,人杰地灵。沙湾一直在抓文化建设,所以这两首歌怎么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全国也有其他一些地方山清水秀,但是沙湾的郭沫若是不能复制的,沫水、若水两条江也是全国唯一的。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对沙湾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作了学习、了解、消化后发现,只有以郭沫若这一文化巨匠为元素,才能表达沙湾最独一无二的地域文化和特色。”曲作者何沐阳也分享了他的创作感言,他表示,这首歌的创作充满了挑战。“我们写过很多地方的代表歌曲,但来到沙湾后,发现灵山秀水之间的那种人文气质非常吸引我。
我们很多人在年轻时代都读过郭沫若先生的诗词,相比于古典诗词,他的新诗对我们的触动非常大,给了我们浪漫的想象。我来到沙湾后,觉得他的文才是得益于这片山水。在我们创作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为沙湾创作的歌曲的魂,不管地域的魂,诗作的魂也好,但真正代表沙湾的就是那三个字——郭沫若,他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认为这个“魂”还是郭沫若。我们希望未来这两首歌曲能够像沫若先生的诗作一样,一直传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