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一生要做一点有意义的事,说难也不难。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薛文彦没有放弃他对音乐的执着追求,自1952年起,从他心底和笔端流出来的音符,不知有多少因时代的变化而湮没于祁连山的风雪中,省外的同行较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他不因此而停笔,而且十分注重专业技术的学习。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的那几年,通过刻苦的学习,创作了《放筏号子》、《陇南山水尽芳菲》等一批较有社会影响的歌曲,成为陇东南很有声望的音乐家,曾担任天水市艺术学校校长,天水市文工团团长,后来又创办和主编《西部歌声》,当选为天水市文联主席、天水市音乐家协会主席等职。薛文彦老人音乐活动的触角极广,从音乐事业的组织领导,到音乐创作,作曲理论的研究与教学都有不菲的成就。但就音乐创作来说,从作曲、歌剧音乐、交响乐、戏剧音乐等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在全国各类刊物发表作品230多部(首),论文20多篇,荣获各类奖项30多次。
健谈风趣的薛文彦老人,虽已八十高龄,但他并没有停止音乐创作的脚步。他近期与著名画家刘万年合作,根据刘万年创作的《神山圣水图》来创作一个交响乐,每天的时间基本上都花在交响乐创作上。他说,现在就是有点耳背,走路腿不是很利索,眼睛还算好,电脑上的字都能看清楚。他坚持了20多年的晨练一天都没耽搁过。老人家风趣地说:“他是个典型的浆水肚子,不贪吃,但讲究营养,基本上每天‘老三片’(将大白菜、西红柿和胡萝卜在开水中过一下即可食用)”。
长期生活在西部的薛文彦,凭着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在汲取西部音乐素养的基础上,创作了带有浓郁西部风格的交响乐《母亲》、交响舞曲《跳弦》和交响音画《和谐》。
创作音乐是一个纯净的世界,它能使美流进心房,溶入血液,保持人性的善良、单纯和高尚。这是薛文彦老人对音乐的诠释,在创作理念与音乐风格的设计方面,他持宽容、开放于科学的音乐观,不“画地为牢”,在广阔的空间里,探索发展;在理论技法上,不受任何流派风格体系的限制,根据创作需要,古今中外任他选择,为他所用;在包容传统与反传统的创作理念中跨越古典与现代,中与外之争,自由地展现独特的自我风格;作品充分体现中国思想文化内涵与中国大地鲜活的生活气息;争取音乐伴奏制作交响语言国际化、大众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