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49岁的农村妇女,自从在县里举办的一次比赛中获了奖,便一门心思迷上了音乐制作。几年时间里,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底子的她创作出30首歌颂家乡、歌唱生活的原创歌曲。听说我们是为她的音乐创作而来,张淑艳来不及洗去手上的泥土,忙不迭从衣兜里翻出正在创作中的作品底稿:“上午在地里干活,心里就琢磨着这首《家乡的大哥》的曲子……自己都觉着像个‘魔怔’。”张淑艳告诉笔者,自从迷上了音乐制作,就像是中了魔一般,心里再也放不下。
改革开放后,县里为每家的门前安了一个小喇叭,美妙的旋律打破了村子的沉寂,听腻了千篇一律样板戏的张淑艳,内心压抑已久的音乐情感再次点燃,《洪湖水浪打浪》、《敖包相会》……曲不离口的她,成为了村里的专业音乐制作人骨干。张淑艳回忆,幼年时,一部“电匣子”是她的音乐启蒙老师,里面的《每周一歌》是她的最爱,只要有时间就守着听。“其实,不管有没有舞台,有没有观众,我都能享受音乐。”回顾自己的音乐创作之路,张淑艳用无师自通来形容。
2009年秋,滦县旧城改造及滦州古城开发正式启动,同周边的居民一样,张淑艳对自己未来生活环境给予了极大关注。2010年初,她通过电视台得知县里举办《我心目中的滦州古城》征文的消息,就萌发了拿起笔记录自己内心感受和美好憧憬的念头。最终,张淑艳的征文《我心目中的滦州古城》获得优秀奖。专业音乐制作人她的第一首音乐作品就是由获奖征文浓缩后谱曲而成的歌曲———《美丽的滦州我的家》。
以前日子忙碌,图的是个不愁吃不愁穿;现在写起了歌曲,才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张淑艳说,平日里照看果园,还要做饭、照顾孙子,琐事缠身,是音乐创作让这些琐事变得有滋有味。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听到自己创作的歌曲,她便拿起以前买来的音乐书籍自学,硬是学会了简谱。结束采访后第三天,张淑艳便打来电话告诉笔者,她的新作《中国梦》已经完成。对家乡的浓厚感情给了自己无尽的创作灵感。现在每隔一段时间,自己就能创作一首歌曲。从2009年底至今,已完成作品30首。“我特别崇拜上央视春晚的那位山东的专业音乐制作人。”张淑艳说,自己的梦想就是像那样登上央视《星光大道》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