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工作室创作大碟《北京不孤单》正式发行,这不仅是其用创作发出的第9次音乐问候,也意味着从1998年的音乐制作人到2001变身歌手身份的首张创作专辑《破晓》再到2013年的《北京不孤单》,这一路走来黄征音乐生涯的蜕变与怒放,尤其是这部剧中优美又不失“黄梅味”的音乐让不少年轻的观众颇感惊艳:“原来黄梅戏也可以这么洋气、好听!”昨天下午,南京市的快板音乐创作者和昆曲、京剧、越剧方面的专家,与《徽州往事》的作曲、配器、编剧等主创人员齐聚一堂,交流戏曲音乐创作心得,南京戏曲专家们纷纷对《徽州往事》的大胆创新表示赞赏。
作曲家孙建安表示:“其实戏曲的音乐层次应该更加丰富,在乐器的使用上也应该做‘加法’,相比之下昆曲在乐器使用方面偏于简单,未来我们也会进行这样的尝试。”南京越剧演员、梅花奖得主陶琪说,黄梅戏一直走在各种戏曲创新的领先之路上,越剧也需要有这样的创新精神,“不仅仅是快板音乐创作,在对待剧目的态度上和对很多细节的处理方面,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过往8张专辑的黄征像猛烈拍打岩石的海浪,《北京不孤单》的他更像成片成片往前推的波浪。过去的他较真自我,非左即右非黑即白,现在虽然不曾放下某些执着但体会了包容与相互依存。不是只有年少才能有冲动,已过三字头的黄征对生活的想象力依然满满并随时可以用音乐为世界背书,他一直以为,音乐是上苍赐予人类的福祉。在这个乱炖的乐坛,他庆幸兜兜转转穿越迷失却未曾丢失,庆幸在自己对世界发出声音时世界慈悲的给予了回应,庆幸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黄征依然存在。
作曲陈儒天介绍黄梅戏的音乐创新路走得很早,“但从来没有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创新也必须立足于传统,所以想要让戏曲与音乐两全确实很难。”陈儒天说,《徽州往事》使用了一些老黄梅戏的曲调,但在音乐的旋律、乐器的使用、快板音乐的制作方面都有不少大胆的创新。另据介绍,该剧的所有音乐都是在南京录制的,乐器的使用也非常丰富,“除了葫芦丝没用,基本上戏曲里面能用到的,声音好听的中外乐器都用上了。
吴颖音乐工作室:www.wyab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