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创作的早期钢琴奏鸣曲和重奏作品虽然带有模仿前辈的痕迹,但是鲜明的个人风格日益显现。著名的《“悲怆”钢琴奏鸣曲》是作曲家早期风格发展的里程碑。他将强烈的悲剧情感投入创作之中,在第一乐章的引奏部分展现内心的绝望和创伤。快板部分的疾速运动同多次回顾的引奏产生对比,表现出个体艰苦卓绝的斗争。
1802年10月,贝多芬躲到海利根施塔特小镇寻求治疗,内心的绝望亦达到顶峰。他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表达了自杀的想法,并对耳聋的磨难详作陈述。然而,他同时在信中写道,“唯一将我挽留下来的乃是我的艺术。我认为,在我还没有完成上天交予我的全部使命之前就离开这个世界,简直是不可能的。”
从此,贝多芬开始将深刻的情感思想注入音乐,使器乐作品的艺术内涵与审美价值显著提升。
1797年,正当贝多芬的音乐事业初步展开,向着成熟的方向迅速迈进之时,耳聋的隐忧如魔鬼般尾随而至。在此后的5年时间里,贝多芬忍受着耳聋加剧的打击和难以启齿的痛苦。他曾向亲密的朋友提到自己的耳疾,言语之间充满忧虑和悲伤。